政府教育人員職工會

會友來鴻

  1. 歡迎各方好友投稿,字數不限、題目不限。

  2. 請將稿件電郵至本會電郵信箱(info@gesu.org.hk),經本會審閱後,立刻登出。

  3. 投稿時請附上會員號碼、連絡電話、真實姓名及筆名,並同意「文者自責」的原則。


稿件目錄:

  1. 從城市論壇看教師的悲哀(19.7.2012)

  2. 國民教育的政治矛盾(26.7.2012)

  3. 法理難容的國民教育(02.08.2012)

  4. 國民教育帶給教師的三大難題(09.08.2012)

  5. 機會現在只留給「奉承」的人了(05.07.2013)


 

從城市論壇看教師的悲哀

19.7.2012

教師仔

城市論壇一向都是市民大眾對社會議題表達不同聲音的場所,論壇結束後,一般都會引起社會延續討論有關議題,相信這是論壇的目的之一。七月十五日的城市論壇卻有一些特別,筆者嘗試說出一些個人感受和意見。

白狗偷食,黑狗當災

論壇的討論焦點其實在於《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的內容,該手冊由教育局動用公帑資助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教聯會)出版,教育局和教聯會理應派代表出席,以釋除公眾的疑慮,可惜這兩個主角雙雙缺席。取而代之的,只有兩位中學老師,一位國民小先鋒的副主席余女士和一位學民思潮代表黃同學。從這個組合看上去,基本上就是各抒己見的設計,結果,國民小先鋒的副主席卻被連連追擊。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大家是否失去了方向和目標?

正當大家高聲叫喊「枉為人師」、「為人師表」等字句批評余女士的時候,可否考慮過余女士當時的身分?示威人群當中不乏專業人士,何以教師要在任何場所、任何時段都要承擔這種枷鎖?難道個別事件的意見與大眾分歧、表現激動就不配當老師?

大家是否忽略了出版這本手冊的教聯會也是教師組織之一?難道以校長為主、能操控前線教師生殺大權的教聯會就不是老師?不配接收「枉為人師」、「為人師表」等字句的批評?

認清關係,對症下藥

眾所周知,學民思潮的辯才和勇氣曾表現於與教育局長吳克儉的對話,似乎他們看到了「鬥獸棋」的道理──大食細。負責出版《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的教聯會擁有最多校長會員,理事會主要人物也是校長,甚至是教育局官員,對學校有管理權的團體出版這本手冊的意義是否遠遠大於一個以基層老師為主,理事會無一校長的教育工作人員總工會(教總)或國民小先鋒呢?

筆者從未見過教育局會滿足一個純基層老師提出的訴求,也未曾見過大部分校長反對的措施,教育局是可以順利推行的。這說明了教育局在推動教育政策時擔當「主動角色」,前線教師是「被動角色」,校長就是所謂的「中間人角色」。這次「手冊事件」,分明就是其中兩者有默契,學民思潮不會連這個關係也看不出吧?

教師受壓,全民有責

論壇上備受批評的余女士確實是一名現職小學老師,但是其出席論壇的身分是國民小先鋒代表,自然有其代表性,無論如何,講者之間的身分也應該平等看待。現實一點說,就算余女士表現出大家心目中的老師形象(不是言論內容),也不會增加大家對其言論的信服度,那又何必用一個道德光環、社會包袱去套住余女士的嘴吧?這樣被綁手綁腳的討論,對出席的講者公平嗎?教師經常被批評是最保守的一群,是誰有份塑造出來的呢?

過去幾年曾經出現教師連環自殺,當時社會上有哪些團體關心過教師?為教師發過聲?還不是當作普通港聞罷了!如今聽到教師說不中大家的看法,卻如此大鑼打鼓,「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的味道甚濃。 

最悲哀的是,城市論壇過後的討論,社會大眾還將焦點放在個別講者個人身上,而不是對手冊的編製尋根究源,揪出原兇!

你有基本法,老師無辦法

學民思潮的黃同學是唯一引用《基本法》第六章的條文支持自己論點的講者,準備工夫做得很好,筆者十分欣賞這種求知探究精神。當余女士被要求澄清有意參選立法會教育界功能組別的問題而出現激動表現時,黃同學和「良心教師」卻剝削了余女士享有《基本法》第三章第二十七條的保障(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結社、集會、遊行、示威的自由,組織和參加工會、罷工的權利和自由)。他們即以余女士的職業身分(教師),而非發言時的身分(國民小先鋒副主席),作出言行的批評和告誡(黃同學:「我希望老師無好拍抬鬧我、大家在論壇上互相尊重」;良心教師:「作為老師就唔好同學生鬧交」)。香港的《基本法》是法律還是法術?可以隨時變的嗎?

大家可以對任何人的言行作出批評,但往往因為被批評者是教師,就十分喜歡將教師的職業操守繫於日常言行當中,這樣是間接收窄教師的生活空間和自由,增加不必要的道德壓力,與壓制言論何異? 

社會大眾名義上對教師產生尊重和期望,實質就是將教師綑手捆腳,教師面對不公平的問題,往往受制於道德枷鎖,無法表達真正的訴求,令人覺得只有教師才需要道德,各行各業就不需要。這也說明了教師往往對社會時事,甚至工作問題都忍氣吞聲,就是被這些不必要的社會期望牽制。教師在面對問題時經常處於弱勢,越來越不受尊重是有道理的,是次城市論壇的最後幾分鐘,已可見一斑!

最後,筆者認為,香港人過於投入工作,根本分不清專業判斷和個人生活是有區別的。正如會計師購物時也會計錯數、醫生也有生病的時候、律師也會無意犯法、教師教導兒女時偶爾會責罵和體罰等,這是專業判斷問題,還是個人生活問題呢?筆者不想去懷疑「良心教師」的良心,只是她連論壇上各個講者的身分和關係都搞不清,就隨便自我道德審查,向同行提出勸告,真令人懷疑她的專業判斷。


國民教育的政治矛盾

26.7.2012

政教人

政治需要?還是學習需要?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定稿)第1.1段指出「特區行政長官於 2010 年 10 月發表的《2010-11 施政報告》,邀請課程發展議會檢視中、小學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這種背景之下誕生的科目,政治任務不言而喻。教育局一方面資助教育工作者聯會(下稱「教聯」)出版最富爭議的「中國模式──國情教育手冊」,另一方面又批評當中的內容有偏頗。到底是有官員疏於審核?還是教育局一早已認同當中的內容而作出撥款?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第1.4段指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應與各學習領域/科目、相關學習經歷/活動、學生培育計畫、學校環境等互相配合,共同培育學生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達至整體課程宗旨,促進全人發展。」這種學習領域/科目及相關學習經歷/活動的連繫方式,與現時的「德育及公民教育」何異?教育局只是將「德育及公民教育」修訂及重新包裝,使之獨立成科,美其名是為了回應社會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的訴求,如今的社會訴求,你又聽到多少?

啼笑皆非的政治任務

高叫有責任「全面推行國民教育」的政府官員,竟將私立或國際學校豁免於「射程範圍」,難道就讀該類學校的中國籍學童就不需要國民教育了嗎?與此相映成趣的是,非中國籍的學童就讀資助或官立學校,卻要接受國民教育!由此可見,富裕家庭的學童可以免被國民教育,是否中國公民已不重要。這無疑製造另類政治問題和社會矛盾。

左右互搏,自打嘴巴

教育局ㄧ方面編訂《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定稿),賦予學校很大的空間和彈性,讓學校在愛國情懷光譜上予以定位,從而制訂其校本之教學內容、策略、深度和廣度,對香港現今的情況作出了最基本的回應;另一方面,卻資助單一機構去編寫非知識性的國民教育科教材。「特事特辦」的情況下,教育局已為科目教材內容出現偏頗的問題,埋下計時炸彈。

教育局過往不會資助宗教團體去編寫自己宗教的讀物,以避免教材內容出現特定的色彩和單一取向,教育局如今卻違反了一貫的資助原則,表現其對國民教育實施於一國兩制的香港特區缺乏應有的認知和政治觸覺。


法理難容的國民教育

02.08.2012
法 師

《基本法》第三章(「居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四十二條:「香港居民和在香港的其他人有遵守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的法律的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第五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第五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
第五十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
第五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
第五十五條: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的神聖職責。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光榮義務。

從上述資料可見,在ㄧ國兩制之下,香港居民在法律上是沒有愛護國家的責任和義務。相對於中國內地的公民,他們需要對國家履行的義務和責任比較偉大而且繁多。中港兩地的公民對所屬地區、國家的義務與責任有這麼明顯的差距,照搬國內那套國民身分認同來港,必然引起重大衝擊。難怪有那麼多調查指出,部分香港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如此看來,也有可能是不敢承認!

香港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均以革命基地和華洋共處而聞名,《基本法》對於香港永久居民的描述,只是對居港年期作出規定,沒有對國籍作出限制。由此可見,香港早已定位為國際都市,活在當中的人,需要國際視野和普世價值,還是即將推出的「國民教育」規劃出來的價值判斷呢?


國民教育帶給教師的三大難題

09.08.2012

教育線人

校本行政霸權之下,前線教師何來自主?

教育局、甚至部分社會人士逐漸將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的選材責任、質素保證托付於老師的專業判斷。眾所周知,學校老師均聽命於校長,「學校為本」的落實方向其實就是「校長為本」,因此,提出「留待老師作出專業判斷」的人,不是對「校政民主化」存在幻想,就是過分相信校長(不是老師)。大家不要忘記,教育局資助的「教聯會」擁有甚多校長會員,偏偏出版了最富爭議的「中國模式──國情教育手冊」,大家想證實老師的專業判斷能否落實,九月開學後自有分曉。但老師無法自主的風險由誰來負?

輕「中史」重「德國」,國情認知從何談起?

中國歷史科在本港列為非核心課程,學校可以「校本決定」開辦與否。部分中學現時已將中史科取消,將課時調撥去通識科或其他科目,導致中史科報考人數屢創新低。中國歷史科提供的歷史案例,能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如:秦二世不愛護人民,連年征戰,焚書坑儒,嚴刑峻法,大興土木,終致速亡,當中也包含分析和批判能力的培養。作為國民教育的最佳起點──中國歷史,也淪落至此,令人十分唏噓。
古代愚民政策如何玩弄天命也可借鑑:君權神授,玩弄權術,士大夫與宦官互相制衡,箝制思想,罷黜百家。尤其八股之害,甚於焚書。此種種手段策略,全部可以在中國內地找到現代版!沒有了歷史知識做基礎,小朋友何來能力對今日或近代的國情發展出深刻的感情?遑論有批判的能力了!

教育局輕中史重「德國」,是將終點視為起點,本末倒置的做法。教師上「德國」課時,從何談起國家的起源和發展呢?

黨、國分離,談何容易?

許多人害怕國民教育向小朋友灌輸「愛國等於愛黨」的意識和概念,《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定稿)全文沒有一個「黨」字,看來教育局已意識到這個問題,從遣詞用字上嘗試杜絕市民產生這種擔憂。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序言是這樣寫的:

「……中國各族人民將繼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引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的各項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將黨的政權納入國家憲法之內,反對黨等與違反憲法,換句話說,愛國真的等於愛黨!這又怎能令家長安心讓孩子愛國呢?作為校內「德國科」的授課老師,如果避免這話題就是偏頗、不全面;依書直說,批露真相,則有自打嘴把、自相矛盾之嫌!老師能不擔心嗎?

老師,辛苦你們了!


機會現在只留給「奉承」的人了 

                                    05.07.2013

BILL LAM

早前貴會有一篇講述局內行政霸權之文章,本人與身邊大部份同事深感認同之餘,也有很大的感受。

事實上近年局內的行政霸權長官意志、朕即是法的風氣甚至可說是核心價值已經得到充份的落實。以往行之有效依法治校的良好運作模式,已被部份質素差劣的最高管理人踏至體無完膚。上星期看到貴會的會訊──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實在是百感交集。現特來函,抒發一下近年的感受與鬱結。

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的道理本來準確不過,然而,套於今天荒誕不經的教育局,不知何解竟有點「詭異」的感覺。以往我們有良好的升遷制度,有具質素而富胸襟的領導並輔以完善的溝通文化,下情得以上達;局內以學校均能上下一心,共同為教育理想努力。

奉承諛媚者當然有,但並不嚴重;作為教育工作者,大家有一套認可的共同價值再者,公務員系統一向着重資歷排名,相對地保障了真正富經驗而又有能力的同事的升遷機會。然而温水煮蛙,不斷的改革,加改變大部份是多餘而無理的,强制官校老師考取CRE方能申請職位轉任);不知何時開始,有說要以「能力」為重,資歷排名與經驗突然間已被視為負資產;一下子身邊突然充斥了一些假大空,口惠而實不至的所謂上司。

學校漸漸亦形成了一歪風,一種「YES Sir/Madam」、「『老細永遠是對的文化。反映意見的人被標籤為問題員工,說出問題所在被打造為攪事之徒,學校營造了一「毛主席萬歲」的文化。相反,只要你擦得恨,擦得勁,那管你年資尚淺,表現平庸,投訴多如牛毛,工作一團糟……總之,「細」說你卓越,你就卓越

情況就如現在香港政府,高官如何不熟政策,不善管理,滿口謊言,仍然平步青雲,仕途康莊者比比皆是;蓋因高官的上司不是濶佬懶理就是同類也。

劣幣驅良幣,好的制度建立需時,但壞的氛圍很快便會成為風氣。我們看着現在的上司,再看「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一文,不期然笑出眼淚來,亦不得不為我們的下一代感到神傷!